天美开户

王文:国际论坛上经常被“问住”,中国学者怎么了?
你的位置:天美开户 > 关于天美开户 >
王文:国际论坛上经常被“问住”,中国学者怎么了?
发布日期:2024-10-14 12:24    点击次数:121

【专栏作家 王文】

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挨打”、“挨饿”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但“挨骂”问题的解决还没有出现突破性的进展。

本文从个人亲历出发,讲述近年来跨国对比中诸多亟待提升的细节,提出要以新质思维在机制改革上出实招、放大招,最终历史性地解决“挨骂”难题。

三类焦虑式的国际见闻

2022年底疫情放开,对外交流逐渐恢复至正常状态。笔者在此后不到两年时间里,先后赴欧亚美三洲近20个国家和地区参会讲学,在感受到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的同时,也在跨国对比中察觉到国内在提升中国形象、解决“挨骂”问题时,亟待提升或改变的细节。

与前些年笔者经常在国际论坛上的形单影支不同,近年来,在不少国际论坛上,中国学者的面孔明显增多,2024年夏季在希腊举行的世界政治经济学联合会第17届论坛上,甚至有30多位中国学者参会,四天30多个分论坛中几乎都有中国学者发言。这充分反映了放开后的中国学术界致力于国际交流的积极趋势。

然而,只要国际论坛上有中国学者发言的,几乎都会遇到在场听众的提问,有的相当敏感,从国家高层动向到反腐进展,从抗疫复盘到社会治理,从两岸关系到涉疆涉藏,从经济下行到“三大倡议”,从新提概念到政策动向,等等。

但观察下来,多数出访的中国学者对世界涉华疑问存在“钝感”,或限于语言表达能力,或源于知道信息有限,或经验不足,或有所顾虑,不少中国学者放不开,不能给予很好回答。笔者在台下干着急,有时会主动要话筒“救场”。不得不说,类似国际公共场合的“生疏感”折射了亟待弥合的中外信息差,更加剧了增加中外交流频次、提升学者能力的紧迫感。

另一个比较强烈的感受是,中国发展在基础设施上拉开了与多数国家的差距,但微观层面上的对外交往松弛感亟待提升。

近年来,中国在高铁、5G、新能源车、绿化、治安等方面突飞猛进,以致初到海外任何一个城市,乍看都有到中国二、三、四线城市的错觉,加之论坛承办方几乎都较拉垮,既没有国内办会那么严谨,会场往往也不气派,中国人的优越感会油然而生。

然而,在海外参会或交流多呆几天,便会渐渐有越来越多的舒适感与获得感:前沿信息、热门议题、激烈讨论、头脑风暴,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也没有那么多套话空话虚话。联想到那些被国内评价为“慢悠悠”的外国城市,如笔者近年去的巴黎、柏林、伊斯坦布尔等所显现的闲暇,处处都是“一杯咖啡、一张报纸、一群朋友、一脸微笑、一个下午”的松弛感,再反观国内“卷得不行”,对外交往纪律严苛、程序繁琐,形式主义充斥日常,[1]人群拥挤、急躁甚至戾气。两相比较,为中国社会长期发展的节奏与方向提出了另一个侧面的更高要求,即要有硬件上的“硬优势”,还要有软件上的“软松弛”。

除了外松内紧这种精神感受差异外,中外信息“半脱钩”的迹象也越来越明显。

近几年,越来越多外国朋友都用上了微信,中外交流的技术手段在增多,促进中外之间的交流渠道变多。越来越多外国学者都在追踪中国“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等政策时髦词,也在用各个角度解说与理解。

从感知上看,中国学者对外讲述的多是官方话语框架下的诠释,既没有政治话语学术化,也暴露出了近年来中国学术理论的贫瘠;相比之下,国际上的新鲜提法和学术阐述则层出不穷。很难想象,如果美国学者在国际场合只讲述白宫的政策主张或重复总统的话语,怎么能长年占据在世界话语中的领衔地位?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外信息流动受到比过往更严重的阻隔。据统计,2023年全球互联网语言占比统计中,中文仅排在全球第13位,在英、西、德、日、法、俄、葡、意、荷、土耳其语、波兰语、波斯语之下。同时,以历史统计数据来看,近年来中文网页全球占比一直在下降,由2013年有数据以来的4.3%下降到当前的1.2%,2021-2022年表现还不如越南语。[2]

图为自2013年1月以来热门内容语言使用的历史趋势数据W3Techs

可见,中外信息流动存在不为人所感知的壁垒,中文信息很难穿墙而出,海外数据也常被拦墙外。智能科技时代,大语言模型正以几何倍数增长的速度提升西方话语逻辑下的语库语料,若中文生成的内容不参与到全球流动与语料语库融合竞争中,会为未来的历史叙述偏差埋下隐患,更无助于“挨骂”问题的全面解决。

可见,要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必须先清除中外信息流动的壁垒,弥合类似“半脱钩”或“平行世界”继续恶化的态势。

解决“挨骂”,需要新质思维

要全面解决“挨骂”问题,这里不妨借鉴近年来最热门政治词汇“新质生产力”的思维逻辑。

如果说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进而要求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产生质变的话,那么,解决“挨骂”问题所需要的“新质思维”,也需要对外讲述中国的人(劳动者)、信息话语(劳动资料)、国际舆论圈(劳动对象)产生质变。

当年,解决“挨打”问题是全民参与保卫国家;解决“挨饿”问题也是全民参与到经济建设中。未来,解决“挨骂”问题肯定不能只靠少数外交、外宣、智库工作者,应该让全民都能自由、自发地参与到与海外不友华势力的话语斗争中。

因此,要有更多对外讲述中国的人,即允许和鼓励学术界的“百万大军”以及社会大众,都参与到解决“挨骂”问题这项事业上来。[3]

2023年6月17日,在日本东京,选手在“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日本赛区决赛中表演才艺。 新华社

但当前与外国人交流、参加外事活动都要严格审批的制度,过度设置信息流动的壁垒,压制了人们对外交流的意愿,也不符合三中全会“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相关精神。

外事审批的初衷是好的,但对于一个全球强国而言,国际交流对国家、个人的积极拓展意义好比读书、健身。如果读书、健身都需要严格审批的话,那一定没有多少人愿意去读书、健身。同样,倘若社会风气都以读书、健身者为荣为傲,那么,读书健身自然蔚然成风。由此看,要实现解决“挨骂”的目标,不是国际交流审批制度的所谓“完善”或全覆盖,而是除政府官员之外的彻底松绑与取消,真正从激励机制、社会氛围上去重塑人们投入国际交流的积极性。

经过多年洗礼,国内多数民众已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产生基本的免疫力,能以“文化自信”应对国际舆论风浪,也越来越有能力过滤那些荒谬、无聊和恶毒的论调,更愿意自发反击海外不友华势力舆论攻击。加之监管部门的经验积累,当下的中国已具备承受信息跨境流动自由的风险,并在风险承受力的提升中不断成长。

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要素市场化的进程是社会繁荣的基本能力。近年来,数据纳入要素市场化的改革已完全展开,推动数据跨境自由流动的改革也迫在眉捷。2001年中国入世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对外完全开放或与外界充分竞争的行业,都能迅速壮大;相反,若保护得过严,反而有可能缺乏创新与成长的原生动力。数据与信息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样是创新与成长的新动力。

数据与信息的开放,也会有助于各国搜索引擎自动抓取来自中国的信息数据样本,进而影响各国大语言模型的深度学习与数据训练,实现智能技术流下网络语料语库的新动态平衡。由此看,逐渐开放数据跨境流动,是让中国话语与信息更多走出去、让中国民众更多地在“斗争中成长、在开放中壮大”的必经之路。

除此之外,还要有更多解决“挨骂”的对象接触中国,即为更多国际受众走进中国创造便捷的制度条件。

在“72/144小时过境免签”等系列便利外籍人士来华的政策推动下,外籍人士中国行持续升温。7月9日,几名来自意大利的游客在北京天坛公园体验练习太极拳。 新华社

近年来,中国针对54国公民推出了144小时的过境免签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形成了“一来中国,就爱中国”的全球网络热议现象,更在世界各大新媒体平台上形成主动纠偏西方媒体丑化中国形象的风潮,由此再次鼓励中国要继续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心与底气。

目前,中国还没有进入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前十大国家行列,年均来华外国游客人数不及法国、西班牙的1/5。这既不符合中国作为全球强国的形象与底蕴,也无利于倒逼国内服务质量普遍低下的文旅行业加速改革。实践证明,越有国际游客来访,越能够获得国际舆论的基本尊重,进而解决“挨骂”难题。这意味着中国在签证、文旅、社会服务等方面还有大量提升空间。

三大务实建议

综上所述,当前中外交流总体上还是处在“增量不足、存量不大”的初级阶段,利用新质思想,推动制度、人流、信息的更大开放,势必要求中国在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各个环节上继续加大改革力度。

第一,彻底简化外事审批程序,去除形式主义般的画押画圈,更不能让“安全泛化”而阻碍中外交流。

近年来,在外事程序的一些微观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效果。然而,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与机构举办国际会议、接受外媒采访、会见外国访客、出国访问交流等事宜,均纳入到严格与冗长的审批流程,将外事活动“敏感化”、“特殊化”、“安全化”,不符合中国作为全球强国、中外交流便捷化的新时代特质。

试想,目前已有80个国家对中国护照实行免签、落地签,有望在未来10年增加到120个,国人的国内差旅与到多数国家的跨界差旅唯一区别就是带身份证还是带护照,繁琐的外事审批流程已跟不上中外频繁交往的实际情况,既加重了外事部门“卷”式的工作量,更是党中央屡屡强调要去除形式主义顽疾的重要方向。

对此,建议除政府官员外,各企事业单位、研究与教育机构在对外交往程度上,应从“事先审批制”改为“事后报备制”,以提升国人对外交往的频次,通过扩大对外交流过程的容错机制以提升中国人对外交往的积极性,以加大激励、荣誉、奖励等方式刺激社会对国际交流的尊重与热衷,同时,通过以事后提醒、教育、惩戒等方式保证对外交往的安全性,进而展现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气度与诚意。

7月10日,两名外国游客在北京前门大街观光留影。 新华社

第二,要逐渐分批次、分区域、分领域地推倒互联网防火墙,通过信息跨境流动畅通化倒逼中国各个机构、普通民众在全球数据流中的竞争力。

21世纪以来中国的互联网治理总体上看是相当有成效的,依法管治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也是国家治理的应有之意。然而,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壮大以及中外交流频繁,“一刀切”地阻断全球通行的新媒体平台在中国的使用,既无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改善,也跟不上二十届三中全会中“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的明确要求。

对于中国学术界而言,中国搜索引擎过去10多年断崖式地落后于国际通行水平,是学术话语“半脱钩”、社会科学研究追赶步伐缓慢的关键技术原因。对于中国普通民众而言,不能使用全球通行的新媒体平台,是无法真实了解世界、更无法推动中国声音走出国门的遗憾。

为此,建议以相信群众、相信精英之治理为逻辑起点,先在试点区域、试点人群、试点行业推倒互联网防火墙,同时提升不良信息的追踪与应急能力,逐渐慢慢放开,真正实现信息畅通,进而为解决“挨骂”难题提供技术基础。

第三,继续加大外国来华游客的签证便利化,全面招揽国际人才,改革学术评价体系,激励知识精英在底层逻辑上进行思想竞争。

一个真正解决“挨骂”的全球强国,应当有广迎天下客、揽天下英才以用之的制度基础与国家能力。对此,要加快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首先需要有更多“人”来,并为更多“人”提供政策基础。中国应有信心和能力迎接八方来客。从当前50多个赴华免签国尽快拓展到更多的国家,包括但不限于美国,将极大有助于推动海外人士更好地了解中国,参与解决“挨骂”问题的社会基础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把对外交流人才视为是“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改革学术评价体系,激励更多知识精神从“根”的角度去参与海外话语舆论的竞争。中国在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社会治理上大有超越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之势,但在全球人才使用、国际游客来访方面却还有较大差距。

7月10日,国外旅客在北京首都机场边防检查站办理手续。 新华社

总而言之,正如过去40多年的市场机制改革解决了“挨饿”问题,有理由相信,以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逻辑推动对外交往机制变革,一定能够在未来真正解决“挨骂”问题,让中国强国振兴之路赢得全球尊重。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审议. [N] 新华社. 2024-7-31.

[2] W3Techs. Usage statistics of content languages for websites," W3Techs Web Technology Surveys. [N] August 12, 2024. https://w3techs.com/technologies/overview/content_language W3Techs.Historical yearly trends in the usage statistics of content languages for websites (Yearly). [N] W3Techs Web Technology Surveys, August 12, 2024. https://w3techs.com/technologies/history_overview/content_language/ms/y

[3] 王文.调动“百万大军”——论中国智库对外传播的进展、困境与政策建议》,载《智库理论与实践.[J]2021(1):12-21.